- 元宵節征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元宵節征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征文的經歷,對征文很是熟悉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征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宵節征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征文1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對元宵節的描寫,詞中流光溢彩、熱鬧繁華的景象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小時候在甘肅老家,正月十五這一天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掛起了火紅的燈籠,道路上行人如梭,在主要街道的路邊上,每隔一百多米就壘起來的一米多高的煤堆,在傍晚時分被點燃,老家人稱之為旺火,寓意日子紅紅火火。
一大清早,母親就為全家人準備了熱氣騰騰的餃子,在這些餃子餡里,有提前被包進去的數枚硬幣,如果誰能吃到的話那就代表這一年有好運氣!因此,我們兄妹三人總會嘻嘻哈哈的搶著吃盛在盤子里的餃子,誰如果吃到的話,就會引起其他人的一陣羨慕。
中午時分,大街上遠遠的就會傳來鑼鼓喧天聲響,這是鄉間的社火表演開始巡街游行了,我們一家人便會快速的趕往大街。此時,道路兩旁早已站滿看熱鬧的人群,大家在七嘴八舌的談論著,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不一會兒社火隊就如約而至,鑼鼓手走在最前面,緊隨其后的舞獅子的、跑旱船的、踩高蹺的……整個社火隊在動感十足的鼓點下有節奏的`行進著。
但最引人矚目的要數一個被老家人叫做“麻麻婆”角色了,這是一個男扮女裝的反串,她畫著滿臉麻子,在嘴角上方點有一個大大的黑痣,手拿一把破掃把,動作夸張,表情滑稽,總能引來人們的陣陣歡笑。社火的隊伍在街道上緩慢的行進著,看熱鬧的人也隨之移動著,因為大家都知道社火隊要在村里廟前的廣場上進行匯演。
到達地點后,社火表演正式開始,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下,社火隊員們個個使出渾身解數,舞獅子的動作敏捷生龍活虎、跑旱船步伐輕盈一氣呵成,“麻麻婆”則做著夸張的動作維持著秩序,場外的人掌聲雷動喝彩不斷,一派沸騰的場面,在鑼鼓聲、呼喊聲、口哨聲中匯演活動達到了高潮。
傍晚的時候,街道上的各式各樣的燈籠亮了起來,路旁用煤堆旺盛地燃燒著,遠遠的看起來紅彤彤的,特別喜慶。這時,好多大人小孩就會走出家門,遠遠的站在火爐子的周圍,男人們手舞足蹈、談古論今笑聲連連,小孩子們則會嬉笑打鬧不亦樂乎!人們就這樣笑著鬧著,一直持續到夜很深了才回家。
每逢正月十五,老家都會有一場盛大的廟會,這也是春節民俗活動的一大亮點。到了元宵節當天,大家在看完社火表演后,會三五成群、絡繹不絕的涌進寺廟,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呂發,退役軍人,曾為武警新疆邊防總隊警官,現居新疆伊寧市。本人愛好文學創作,喜歡把生活中的經歷用文學記錄下來,寫出生活的真善美,弘揚社會正能量,與讀者共同分享創作中的快樂。文學創作之路雖然艱難,但能讓人苦中作樂,用激情燃燒的歲月圓我們心中的夢,用心寫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贊美。
元宵節征文2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晚上,媽媽做了一桌子美味的菜肴后,把早已買好的元宵從冰箱里拿出來。這一個個的元宵滴溜圓,潔白如雪,像白色的乒乓球,讓人一看就喜愛。媽媽給電飯鍋加上了水,插上了電。大約過了十分鐘
,水燒開了。掀開鍋蓋,白色的熱氣“呼”的一下撲出來,鍋里沸騰的水使勁地向上翻著花,媽媽趕緊把元宵倒入鍋中。過了一會兒,元宵一個個地漂了起來,隨著水花起伏不停,像一群小企鵝浮在水
中,它們爭先恐后往上游,太有趣了!媽媽說:“元宵漂起來,就熟了。”我幫媽媽把元宵分盛在幾個小碗里,端上了桌子。我們有說有笑圍坐在桌子旁邊。今天的飯菜可真豐盛啊,游香辣排骨蝦、小雞燉蘑菇、芥末肚絲、清拍黃瓜……擺了滿滿一桌子。開始吃飯了,我用湯匙舀起一個元宵,輕輕放在嘴邊咬一口,一種特有
的香甜直沁心脾。我把整個元宵放到嘴里,感覺特別細膩,它軟軟的.,滑滑的,又香又甜,一直從嘴里甜到心里。我把一小碗元宵都吃了,竟然沒吃一口菜,太好吃了!我說:“為什么正月十五要吃元
宵呢?”爸爸說:“元宵象征著家人團圓和生活甜蜜。”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晚上,文化廣場要燃放禮花。吃過晚飯后,我們全家興致勃勃地走出家門去看禮花。
月亮像一個大玉盤一樣高高掛在天邊,幾顆小星星一閃一閃,發出柔和的光。街道上的人三三兩兩,陸續從四面八方往文化廣場聚集,距離文化廣場越近,人就越多,簡直是人流如潮。到了文化廣場,那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說笑聲、叫賣聲和孩子們的鞭炮聲交織在一起,人們都早早來到這里,等待著、盼望著那精彩一刻的美麗綻放。
晚上8點30分點,隨著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幾顆色金黃色的禮花在夜空開了花,像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接著一顆顆紅色、綠色、紫色、藍色、粉色的禮花陸陸續續在空中綻開了,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天女散花,有的像流星雨,還有的像一盤灑落的小星星……人群中不時發出一陣陣贊嘆聲。禮花一直持續燃放了半個小時,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天大地,照亮了那一張張笑盈盈的臉。
禮花已經放完了,可人們的興致絲毫不減,人們聚集在這里久久不愿離去。天邊的月亮依舊又大又圓,也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這美麗、難忘的元宵之夜。我想:我們的生活會像這元宵一樣,越來越美滿、幸福、甜蜜。
元宵節征文3
春節一過,我盼著元宵節早點到來,這樣就能吃到我喜歡的湯圓了。
今天是元宵節。一起床,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湯圓!媽媽笑著說:好的!馬上就煮給你吃!
不一會兒,媽媽就拿來了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正當我高興地吃著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要是我也能煮湯圓那該有多好啊!以后,我想吃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了!就馬上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怎樣煮湯圓好嗎我如果會煮了,就可以煮給你吃了!媽媽笑著答應了,嘴上說:你這愛吃鬼!
到了晚上,媽媽站在我身邊,指導我煮湯圓。我一個人有點不敢動手,媽媽對我說:別緊張!我怎么說,你就怎么做好嗎我想到如果自己學會就可以想要什么吃,就可以自己煮時,鼓起了勇氣,拿起勺子,學著媽媽平時煮湯圓的樣子動起手來。
我先把水倒入鍋中,再把煤氣打開,等水燒開。然后把一個個湯圓小興翼翼地放進鍋內。這時,鍋內熱氣直冒,我的眼睛有點睜不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鍋蓋,蓋在了鍋上。別急!要用勺子給這些湯圓翻個身!媽媽對我說。我又小心地掀起鍋蓋,用勺子在鍋里攪了幾下。該加點
泠水了!媽媽又在邊上說。鍋里的熱氣越來越多,我這時有點手忙腳亂了,都不知怎么辦才好。媽媽看了,笑了起來!打來了一碗冷水,倒入鍋里。熱氣少了許多。
過了二、三分鐘,媽媽說:可以打開鍋蓋了!我打開鍋蓋一看,哇!白花花的'湯圓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浮在水面上,并不時地在開水中打滾!湯圓煮熟了!爸爸快來看!我興奮地叫了起來。快把它們撈上來,不然要糊了!我只顧著高興,竟忘了下一步要干什么,媽媽在邊上大聲地提醒我!
當一碗碗香噴噴的湯圓盛起來,放在爸爸、媽媽面前時,我高興地笑了。
元宵節征文4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大家可曾聽聞此詩?沒錯,這首詩就是唐代崔液所作,描寫了當時元宵節的繁華景象。
“噼里啪啦”,鞭炮響了,元宵節到來了,周圍都是小孩子的嬉鬧聲和大人們的歡笑聲。
吃湯圓,賞花燈,舞獅子,踩高蹺等等,都是元宵節的活動項目,但是我最期待的莫過于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這天,全家人齊上陣,共享自包湯圓的樂趣,竟然連好吃懶做的小弟也參與其中。爸爸揉好糯米面團,我和姐姐大手一揮開始“操作”了,只見姐姐用手托過一坨面,掰成大小相等兩坨,輕輕揉圓,用大拇指安一個洞,放進餡然后揉好,就這樣,我跟著姐姐的步伐,不一會湯圓就做出來一大堆。
弟弟看著起勁了,憑借他幼小的身軀躥了過來,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我們花十幾秒鐘湯圓就揉好了,可他那手上的面團怎么滾都無法成形,他急了,直接把這兩個扁扁的湯圓放進去。
“小弟,你揉的湯圓太丑啦,哈哈哈。”我邊笑邊評價弟弟的湯圓。
“哼,你的.才難看呢,我不聽我不聽。”弟弟氣鼓鼓地搖著小腦瓜對我說。
別看他嘴硬,其實內心覺得是自己沒面子,有點惱怒的小家伙就對我們的圓湯圓發起了“進攻”——小手所到之處皆見一個個扁湯圓。
“小弟,你還想不想吃湯圓了?”我有絲生氣道。
“算了算了,咱就吃這扁湯圓。”姐姐的寵溺中夾雜著無奈。
爸爸看到,不禁笑了起來。
迫于無奈,最終下鍋的全是扁湯圓。我的弟弟呢,看著冒氣的鍋,口水都流下來了。“好了好了,可以出鍋了。”弟弟迫不及待了,用勺子舀起湯圓就往嘴里送。“唔唔唔”我笑了,剛起鍋的湯圓很燙的,燙得他亂蹦亂跳,用小手給舌頭扇風,姐姐和爸爸看到,都笑了起來。
元宵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帶給我們甜蜜的同時,也帶給我們幸福。
元宵節征文5
愉快的剛過,熱鬧的元宵節又來到了。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各地的習俗大體相同,鬧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焰火,在我們陜西還要耍社火,那場面可熱鬧啦!
先說看花燈或打花燈,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紗燈,有的是冰燈,還有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里還有丁咚作響的小呤鐺呢。還有關于元宵節地詩:窗外月兒圓又圓,全家歡聚吃湯圓,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慶團圓。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歡騰。紙糊的金魚吐泡泡,紗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馬燈里貓追鼠,荷花燈上立蜻蜓。各種彩燈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燈。
元宵節的晚上,夜空上有五光十色、各式各樣的焰火:有的是流星雨,有的是小傘狀,有的是交叉狀,還有的是雙重傘等。除了天上的煙花還有地上的:有煙花陀螺、煙花噴霧、吐珠、旋轉的等。小孩們都提著花燈,樣式不一、種類繁多,屬金牛燈最多。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名的老店鋪都要掛出許多盞花燈來。
今年的元宵節真熱鬧!我喜歡過中國節。
元宵節是我國的.,在這一天要看舞獅子和吃元宵。
元宵節的時候,爸爸帶我去看舞獅子。來到那里,只見人山人海,我和爸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了進去。雖然擠了進去,但是戲也快結束了,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看著看著,突然一只“獅子”爬到另一“獅子”的頭上,跳了下來,我嚇得閉上了眼睛。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只見那兩只“獅子”生龍活虎,沒受一點傷。突然“它們”各爬上了一個很高的板凳上,嘴里吐出了一幅,人們紛紛鼓掌。
回到家后,只及一碗又大又圓的湯圓,正等帶著主人的到來我頓時餓了起來,就連忙吃了一個。啊,是芝麻餡的,不但香甜而且光滑。這種味道,至今還使我元宵節回味無窮。
我盼望著下一個元宵節快快地到來。
元宵節征文6
“吃湯圓了,一人一碗,不許多拿哦~~”爺爺話音剛落。我就被擠成了湯圓,沒辦法!誰要家里娃多呢~~嗚嗚。不過,,,我還是留了一手的。哈~大家都沒想到的是——我早在爺爺把湯圓下鍋之前就已經告訴爺爺必須先吃盛一碗最多的給我藏起來。誰叫我是家里的小小妹呢!大伙不都得讓著么?!
我慢悠悠的走起來,毫不著急。大家卻都疑惑起來?你這平時不是應該早就睡在地上打滾了么?今天,,反常啦!大家紛紛議論起來。奶奶可不這樣說,她的說法最不一樣。只聽她說:“我看,是因為我的好孫女長大了,懂事了~!”我有些許羞愧,躲到一邊去了。接下來是煙花活動,姐妹們紛紛把昨天我們團購的煙花拿了出來,這會兒我們可一點也不吝奢,放開了玩,放開了笑。我們仿佛丟去了一切煩惱,在那片漆黑而又透亮的天空下盡情翱翔!時間漸漸過去了,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想起了我們似乎還有未舉行的活動,當然那個人不是我,因為我一向都是健忘的啦。我們還有一個孔明燈未放,接下來我們把孔明燈拿出來,點好,我的任務則是把那燈拖起來,等他們點好,我便放手了。就在孔明燈高高飛向天空的一剎那,我的`心好像也跟著飛走了。我的夢想,我的抱負;我一切的癡想,都跟著那火紅的燈,一起飛走,飄向遠方......
之后,我們陪著大人一起看元宵晚會。大家說著,笑著,似乎都很享受這種家人在一起,這種團團圓圓的時光,這樣和諧的味道融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我想,這才是元宵的味道吧!有家人在一起的元宵。一個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元宵!
江西南昌進賢縣進賢縣文港鎮初級中學初二:鄒雨璇
元宵節征文7
滿月象征著團聚、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天然被這個同心專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會萃。白叟,小孩,還有各式各樣的人都在步隊里滿面東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著自己的歡喜。游行步隊從大街冷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相繼。淘氣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群里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歉仄的賠罪及世人寬收留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滾。夾雜著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聚的日子,天然少不了一整理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老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來,一人眼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毫不亞于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并不影響家村夫賞燈的情趣。冷巷里,小販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緊緊拽著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著。大人無奈地望著孩子,取出錢交給滿臉笑臉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興奮到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干凈淳樸的童年——
提著哥哥的舊燈籠,在家里各個角落晃悠,唱著奶奶教的兒歌: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元宵節征文8
元宵節有其獨特的含義,盡管它沒有春節的熱鬧氣氛、繁榮節日和悠久。
因為元宵節緊挨著春節,在我的家鄉,從春節前夕到元宵節,家家戶戶忙忙碌碌卻又樂此不疲地過了將近一個月的盛大節日,熱鬧歡快的氣氛在元宵節過后漸漸平息。小時候只知道元宵節和春節一樣熱鬧有趣。
記得一句老話:“正月十五過元宵節”。每次正月十五之前,人們就開始做準備,排秧歌,買煙花,買燈籠。一些聰明的人會自己制作一個不同的燈籠,為那天做準備。
正月十五,早晨安靜,可以去中午。吃完飯,想午休,恐怕不行。剛過十二點,街上準時開始敲鑼打鼓,然后傳來了俗稱的秧歌。每個表演者臉上都洋溢著喜悅,透露著節日的氣氛,跳出了自己的個性。有各種各樣的表演者,包括小丑、花傘和手帕,讓你大飽眼福。看完之后感覺有點餓。這是桌上第一名的菜——湯圓,又豐富又好吃。想上嘴的時候就覺得甜,好吃,好吃。
沒什么,只是一個開幕式,甚至是最熱鬧的夜晚。
到了晚上,整條街都比以前更明亮,燈火通明,它必須走在街上,打著耀眼的燈籠。有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尺寸,不同的.顏色,各有特色,絕對獨一無二。拿一根細竹竿,把點著的燈籠撿起來,俗稱挑燈籠。還有一個優雅的名字叫觀燈。
看,那邊是什么?現在正如火如荼。讓我們一起去玩吧。哦,是——解燈籠上的!紅色的紙穿過燈光,整個廣場被紅色和喜慶所包圍。人們站在每一張紙前,有的低頭用手機查看,有的搔頭,有的靜靜地思考。一想起來就急著拿獎。廣場上充滿了無盡的歡樂。
最后,欣賞圓盤狀的月亮,這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滿月。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角落,有一種仙境般的美。
這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特別熱鬧的節日。我愛家鄉的元宵節,我愛我美麗、活潑、不平凡的家鄉!
元宵節征文9
農歷正月十五,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鬧元宵,看燈會。下戰書,奶奶拿了一盆糯米粉,放到了一只凳子上,叫我幫助她去拿住臉盆的邊緣,不讓臉盆動。我允許了一聲,就幫奶奶把臉盆扶住了。然后,奶奶就拿來了一碗開水倒進了臉盆里,接著,她用雙手用力地和起來。米粉很快就被奶奶和成了一團,臉盆邊上的干粉還有許多,奶奶叫我再去拿一點水來倒進臉盆里有干粉的地方。她拿起和成的.粉團往放有水和干粉的地方和了起來。不一會兒,奶奶就把一個粉團和好了。她還把臉盆邊上的粉都沾在了粉團上面,再和了一下。
現在,大功告成,就等做湯圓了。等到吃湯圓前半個小時,奶奶開始動手做了起來。我看到她從粉團上面抓了一團粉,用手搓成了一個圓柱形,然后,在中間挖了一個孔,邊挖邊轉,那個孔徐徐變大了。接著,奶奶把剁好的肉泥放了一點進去。然后,她就把這一個湯圓收口了。我看著奶奶做的樣子覺得自己也心動了,也想親手去做湯圓。我立即跟奶奶說了一聲就動手做了起來。我像奶奶一樣做著。我覺得沒有自己做得沒有奶奶那樣收留易,然而也把一個湯圓做好了。奶奶看了看說:“嗯,第一個能夠做得這么好,已經不錯了。”接著我又隨著奶奶做了下去。不到二十分鐘,我們就把湯圓全部做好了。
接著,就是煮湯圓了。奶奶把水澆開,就放了一半湯圓下去。這時候,鍋子里的熱氣冒了起來,人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燒了幾分鐘,奶奶倒了兩次冷水,才揭開鍋蓋說:“好了,現在可以盛起來吃了。”這時候,我看到湯圓已經全部浮在了水面上。爸爸動手盛湯圓。他先給我盛了一碗。我卻把第一碗端給了奶奶,讓奶奶先吃。這時候,奶奶笑得連眼睛都看不見了。然后,我接過爸爸遞給我的湯圓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啊,今天的湯圓真好吃,我比平時整整多吃了一倍。
元宵節征文10
夜幕降臨,月亮才剛剛掛上枝頭,人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點上了花燈。
鳳城河畔,華燈初上,整個老街都熱鬧起來,遠遠望去,就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你可以租一條小船,沿著河岸輕輕劃槳,伴著小小的水花,汩汩的流水和倒映在水面的明月,你會發現:老街飛檐翹角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發出朦朧的紅光,十分喜慶;一盞盞做工精致的花燈沿街掛起。每一家店都燈火通明,不時有人進進出出;連樹上都綁了彩燈,不停地一閃一閃。這一切的一切都顯出今天是一個喜慶的日子。
下了船,你可以盡情欣賞,盡情吃喝。老街上人擠人,人群就像是一條緩緩向前的河流,而“河岸”就是青石板路旁的細繩,上面掛滿了彩燈:有的做工精致小巧,上面鏤空刻著福字;有的造型奇特,做成了孫大圣、豬八戒的模樣;有的是用彩紙糊成的蓮花燈,青蓮幽幽,紅蓮獨傲;,有的是蒙著牛皮,水彩勾勒出的古風人物;有的是玻璃宮燈,銀鈴叮當響。蘭花的典雅、梅花的傲骨、芍藥的嫵媚、桃花的`絢麗、櫻花的繽紛,竹子的挺拔在這兒都能讓你一飽眼福。你還可以扯下幾個謎語,去探尋謎底。
如果你走累了,走進一家餐廳,就有老板笑容可掬的請你進來,你可以點一份湯圓,大快朵頤;也可以點一碗陽春面加鹵蛋,令人食指大動;你還可以點一盤雞湯餛鈍,帶著蔥花香,滿足你的味蕾……
如果你想邊吃邊看,你可以在路邊買幾串烤腸,幾串炸丸子,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絕美的花燈。
在元宵節這天晚上,歡鬧直到深夜,人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元宵節征文11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了一餐香噴噴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了湯圓,有黑芝麻餡的、豆沙餡的、果仁餡的,令我眼花繚亂,我隨便夾起了一個,一嚼,啊!滿口的豆沙香飄了出來,發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夾起一個又一個,得我滿嘴飄香。
晚飯后,我們和姑奶奶一家一起去南湖廣場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很多警察叔叔在維持秩序,公路上連汽車都沒有,人們把公路當成了人行道,人群緩緩的流向南湖廣場。當我們走近廣場,哇!那里已經是人頭攢動,看樣子我們只能擠進去了。八點鐘一到,開始放焰火了,一顆顆禮花騰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開,有的像有節奏飛舞的流星,有的如閃閃發光的金環,有的像綻放著菊花,有的還像滿天的繁星……剎那間,又一聲巨響,一個禮花在天空中爆開,發出耀眼的彩光,在場的人們隨著禮花的綻放而轟動,夜空被裝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斕,廣場上沸騰了……
今年的元宵節真的讓人難忘!
【元宵節征文】相關文章:
元宵節征文(通用28篇)02-22
春韻-春征文-征文稿07-12
家風的征文(精選)10-24
法治的征文10-25
禁毒的征文10-25
禁毒征文【經典】11-08
愛國征文11-02
誠信征文05-24
消防征文05-31
科技的征文05-31